有 3D 的玻尿酸才能靈活又有力

Last updated:

有鑑於市場需求日益擴大,歐洲專業關節原料藥廠 Bioiberica 最新研究,旗下明星產品 3D 玻尿酸 Mobilee 證實不只潤滑關節還能強化關節肌力,優化整體行動力;有著 45 年行動力研究經驗的 Bioiberica,由 450 多名專業人士組成,發表超過 100+ 篇文獻並取得 50+ 項專利,他們深知關節、肌肉關係密不可分,而玻尿酸就是連接兩者的關鍵物質,因此投入大量心血研發安全性佳、生物利用率高的玻尿酸,其所開發的口服 3D 玻尿酸 Mobilee 來自天然雞冠,獲得歐盟 Novel Food、美國 FDA GRAS、紐澳、台灣等五國食安認證,更重要的是 Mobilee 與人體自然存在的玻尿酸相仿為 3D 結構,其保水力可達驚人的 200 倍,效果遠優於微生物(獸疫鏈球菌)發酵玻尿酸高 3.5 倍,Bioiberica 最新研究發現它獨特的 3D 構型除了〝網住〞水分子,還能〝捆住〞肌纖維束,讓它們彼此緊密相連【圖一】,抵擋歲月震波,避免震垮關節!

【圖一】 Mobilee 3D 玻尿酸全方位捆住肌纖維素,以免崩散

藥廠背景的 Bioiberica 堅持以天然雞冠萃取 3D 玻尿酸 Mobilee,原因是雞冠組織中的玻尿酸,與膠原、黏多醣複合形成 3D 網狀保水結構,有別於發酵型玻尿酸(源自低等微生物),成分單一結構鬆散,難以有效鎖水【圖二】,以化妝棉實測這兩種來源的玻尿酸,放置 24 小時後,3D 玻尿酸 Mobilee 的水分保留率是發酵型的 350% 以上【圖三】,每日建議用量 80mg 遠低於發酵型的 200mg,同時也符合 TFDA 的每日上限劑量 80 毫克的規定。

【圖二】天然雞冠玻尿酸 Mobilee 結構緊密呈 3D 網狀;發酵型則結構鬆散
【圖三】Mobilee 的網狀結構讓保水力更勝發酵型

玻尿酸身為關節行動力的樞紐物質,除了網住水分有效潤滑,還能捆住肌纖維束提升肌力,因為肌力強度主要由三要素決定:
(1)纖維束的長短為天生遺傳,難透過後天改變。
(2)數量多寡可以靠運動+補充蛋白質提升。
(3)結構的完整度需要〝肌肉膠水〞玻尿酸捆住肌纖維束避免崩散。
經肌纖維細胞染色實驗證實,玻尿酸能有效聚合肌纖維細胞,維持肌纖維束的完整性,由此可見玻尿酸的重要性不只保水還延伸到肌力。

【圖四】玻尿酸維持肌纖維束完整度

進一步的生物利用率證實,給予來自人類關節腔的滑液細胞 Mobilee 後,可有效激活細胞分泌內源性玻尿酸,激活效果達 200 倍【圖五】,而如此高效保水更可反映到動物實驗及人體臨床;在給予十字韌帶損傷的犬隻,模擬關節炎的情況下服用 Mobilee 10 週後,發現關節玻尿酸含量同樣顯著提升【圖六】;在已發表人體臨床證實,給予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每日服用 Mobilee 80mg,8 週後行動力提升 36%,12 週後關節疼痛改善 73%【圖七】。

【圖五】細胞實驗:Mobilee 可提升關節玻尿酸含量,潤滑關節
【圖六】動物實驗:Mobilee 顯著提升關節玻尿酸含量
【圖七】臨床實證:退化性關節炎患者補充 Mobilee 後能改善行動不便及關節疼痛問題

Mobilee 扮演”肌肉膠水”穩固肌纖維束的功能已被國際期刊的人體臨床所證實,針對關節不適伴隨肌肉無力的患者服用 80mg Mobilee 12 週後幫助肌力再生達 90%,最大肌力提升 17%、肌耐力提升 18%、肌肉運作效率提升 47%,對於改善整體行動力具有顯著幫助。

【圖八】Mobilee 可提升關節肌力,改善行動力

提升關節行動力的三要素 1.關節消炎 2.順暢骨溜 3.增補肌力 ,Mobilee 兼顧了後面兩項,身為歐洲關節藥廠的 Bioiberica,長期專注於行動力整體解決方案,推出適合與 Mobilee 及其他行動力素材複配的「增量型」非變性二型膠原蛋白 Collavant n2 ( C-n2 ),能快速針對關節消炎,且證實能讓 Mobilee 更滑、軟骨素更 Q、葡萄糖胺更順,發揮 1+1+1+1 > 4 的綜效加乘效果,關節行動力好上加好。

【圖九】Mobilee + Collavant n2 ( C-n2 ) + 葡萄糖胺 + 軟骨素綜效加乘

參考文獻:
(1) Osteoarthritis and Cartilage. 17(1): S277-278.
(2) Animals, 2021, 11: 1264.
(3) Food & function, 2018, 9: 3244-3253.
(4)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, 2013, 288: 13006-13021.
(5) Mediterranean Journal of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, 2013, 6: 63-68.
(6) Food & function, 2018, 9: 3244-3253.
(7) Food & function, 2015, 6: 3531-3539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