蝦紅素該怎麼挑才不「蝦」?

前言

蝦紅素 (Astaxanthin) 因源自紅藻,又稱為藻紅素。超強的營養特性讓藻類扮演起各種絕地求生,好比藻類在沒有食物、水、極熱或極寒的環境下還能存活40年,難能可貴的是蝦紅素是少數長效型「脂溶性」的營養補充品,市面上只要含有蝦紅素的產品,都有如鍍金般的身價;縱使蝦紅素前景光明,但如何挑選最優質的來源呢?筆者將從產地到產品為您解析最新天然蝦紅素 NativAsta 的國際趨勢。

NativAsta藻類培養

蝦紅素可以從化學合成、蝦蟹殼、紅酵母 (Xanthophyllomyces dendrorhous )、雨生紅球藻 (Haematococcus pluvialis) 萃取取得,考量各國食品法規、來源天然、經濟生產的角度,從紅球藻萃取是目前國際主流的食品級天然蝦紅素來源。從生產源頭說明,紅球藻過去大宗培養方式為傳統開放池 (Open Pond),但有易受環境汙染疑慮,如重金屬、塑化劑等,和蝦紅素濃度不高的問題,目前主流培養方式已進化到封閉式培養。封閉式的好處就是乾淨無汙染,但技術門檻高、生產成本所費不貲,尤其是在控制紅藻從綠(Green Phase)轉紅(Red Phase)的關鍵,需要有強光和高溫的極端環境,迫使紅球藻分泌珍貴的蝦紅素,藻體才會從原本的綠色轉為紅色 (圖一)。

圖一、NativAsta蝦紅素製造流程

業界常見的封閉式培養有:1. 生物反應器人工光源培養 2. 玻璃管柱日光動能培養;前者在缺乏日照的區域進行培養,由於採用人工光源及加熱系統,不僅耗費能源,相對成本也極高;NATIVASTA 選在日照充足的地區搭建大型的玻璃管柱,巧妙的運用天然的「光動能」,搭配玻璃管產生的溫室效應,大幅節省能源消耗及支出、經濟又實惠,逐漸成為市場主流 (表一)。

表一、蝦紅素原料產品比較圖

NativAsta蝦紅素萃取

業界常用的蝦紅素萃取分2種,一種是較為便宜、對硬體設備要求不高的乙酸乙酯萃取,缺點是具有機溶劑殘留風險,將造成不可逆的肝腎毒性;NativAsta是超臨界萃取,成本較高且對設備要求甚嚴,以高壓將氣態二氧化碳轉換為超臨界流體,在耐高壓的不銹鋼萃取槽中,打破藻類細胞壁,萃取脂溶性的蝦紅素,效率極高且非常乾淨,完全沒有溶劑殘留。

NativAsta微膠囊包埋

脂溶性蝦紅素萃取出來後,呈現油膏(Oleoresin)狀態,廠家可能直接添加賦形油後以油狀的形式販售,或是再進一步的製成油粉,例如針對蓬勃發展的液態水溶飲品,油狀蝦紅素需經分子細化、乳化、多層包埋、噴霧造粒 (Spray-Dried Dispersion) 等多道製程的微膠囊包埋粉。

現在業界最高規格的版本是可冷水溶 (Cold Water Soluble) 的微膠囊粉,或是技術門檻較低的可懸浮 (Cold Water Dispersion) 微膠囊粉,分子細化的程度、包埋的完整度、以及包埋基材選擇,將大幅決定微膠囊粉的水溶性,而粉末顏色的鮮紅程度,則反映出蝦紅素的新鮮程度,當顏色偏向深褐色代表蝦紅素氧化程度較高,NativAsta採用前者微膠囊包埋方式,以提高產品品質。

結論

蝦紅素的相關論文發表已超過數百篇,並有大量媒體宣傳蝦紅素的營養,不需再教育消費者。當消費市場逐漸成熟時,原料端也將步入戰國時代百家爭鳴,過去特定高價的品牌原料光環逐漸褪色,取而代之的是 NativAsta 性狀卓越、品質優良、性價比高的天然蝦紅素原料,逐步擄獲各大廠家的芳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