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世界至少有 8 位诺贝尔学家公开支持 NMN 的抗老效果,受到无数富豪追捧故成为各大品牌当红的保健原料;NMN 又名 β- 烟醯胺单核苷酸,不是坊间鱼目混珠的 B3 (烟碱醯胺)或 NADH,在体内 NMN 可转变成 NAD+ 是我们身体重要的辅酶,有助汰除老废细胞,促进细胞新生,可说是青春的泉源,然而 NAD+ 随着年纪的增长,会逐渐流失导致衰老,NAD+ 在体外并不稳定无法直接补充,只能食用它的前驱物 NMN,可惜化学合成的高浓度 NMN 在国内不是合法的食品原料,想藉由 NMN 抗老只能仰赖「摄取含NMN 的天然萃取物」或是「激活 NMN 联动酵素」两个方式,前者的经典来源如绿花椰菜苗,后者是让 NMN 的生合成增加,并让下游的抗老信号作用更顺畅。
哪些 NMN 酵素需要被激活?
NAD+ 的枯竭可能是 NMN 转换成 NAD+ 的eNAMPT 酵素失灵有关,正常情况下 NMN 转换成 NAD+ 后则是为了启动抗老启动基因 SIRT,进而激活下游抗老执行基因 FOXO,因此在 NMN 的循环中,若能激活 NMN 循环酵素 eNAMPT、SIRT、FOXO,即使缺乏外源性补充 NMN 也能续行 NMN 逆龄抗老循环(图一),而能激活这些 NMN 循环酵素的物质则称为 NMN-Like。
一阶激活靠美国唐可宁肉桂萃取物 Cinnulin PF
Cinnulin PF 是美国农业部所主导经产官学三栖联合开发,目的是改善慢性病延长美国人民的寿命,委托农业部的首席科学家安德森博士领衔研究,与 IN Ingredient 联手开发出含独特降糖因子 DLTA的肉桂萃取物 Cinnulin PF,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,目前它已经是美国 FDA 认可的研究性新药,在近年的研究发现它还可以启动细胞各处的 SIRT 基因(图二),SIRT 参与的生理机制非常重要,包括 DNA 修复、细胞分化与再生,因此曾多次被 Nature、Cell、Science 等顶级科学期刊证实能够延缓衰老、年龄、健康提升等功效;属于 NMN-Like 家族成员的 Cinnulin PF 等于在没有 NMN 的存在下也能启动 SIRT 抗老基因,功效独特因此取得美国专利肯定,而在临床实验上,连续食用 12 周 Cinnulin PF 可以增强代谢、减少疲劳、提升体内抗氧化物质、延缓老化(图三)。
二阶激活 eNAMPT、AKT 靠克菲尔糖胶 Rice Kefiran
上游的抗老启动基因 SIRT 被激活,理论上下游的抗老执行基因 FOXO 也应该连带被唤醒,前提是担任把关脚色的 AKT 能放行让 FOXO 尽情发挥,促进 AKT 放行的就是上世纪最火红的抗老物质克菲尔,它能活化 2.7 倍的 AKT,这抗老关联就必须从克菲尔发酵乳说起,上世纪的诺贝尔奖得主梅齐尼可夫博士到高加索旅游的时候,发现该区有非常多长寿且健康的人瑞,他们的长寿秘密就是时常饮用克菲尔发酵乳,可惜蕴含在克菲尔发酵乳中的活性物质「克菲尔糖胶」浓度低难以规格化生产,也难怪几乎所有的克菲尔发酵乳都不标示克菲尔糖胶的浓度,而现代人身处的环境比高加索污染更严重,亦不可能饮用大量的克菲尔发酵乳,因此难以靠发酵乳抗老。
好在日本光冈知足教授是梅齐尼可夫克菲尔抗老学派的后继者,他与日本知名药厂大和制药 Daiwa Pharmaceuticals 共同开发高浓度克菲尔糖胶 Rice Kefiran ,使用日本本地生产的大米发酵,所生产的 Rice Kefiran 克菲尔糖胶浓度较克菲尔发酵乳高 250 倍,且无过敏原、不含酒精,非常适合作为保健素材使用,经实验证实 Rice Kefiran 能促进 FOXO 的同源性基因表现,以结果来看 AKT 确实已放行抗老信号,以经典的寿命实验模式线虫证实能延长线虫 10% 的寿命(图五),强化 20% 粒线体活性、提高 76% 活动力(图六),且直至寿终正寝前线虫始终保持健康;经临床证实 Rice Kefiran 可改善心血管、血糖、肝脏、肠道等机能(图六),让身体回春,由此可见长寿基因确实已被启动,另一方面 Rice Kefiran 也能增加 NMN 生合成酵素 eNAMPT 活性,有助于 NMN 循环更活络,这部分的实验结果正在进行专利申请。
NMN 抗老的靠倍乘营养 NMN-Like 家族
与 NMN 抗老关联的并非单一物质,而是多个延寿基因启动分泌抗老酵素加速 NMN 循环的结果,帮助这些基因启动、蛋白质分泌相关联的 NMN-Like 物质,在机转上彼此能相辅相成达成综效(图八)。
参考文献:
(1) 美国专利 US 10058579
(2) USDA. J Am Coll Nutr. 2009;28(1):16-21.
(3) 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. 2019;83(8):1484-1489.
(4) Int J Food Microbiol. 2008;122(1-2):1-7.
(5) J Atheroscler Thromb. 2010;17(9):980-988.
(6) Biofactors. 2004;22(1-4):197-200.
(7) Bioscience and Microflora. 2005;24(2):35-40